|
10000多年前,閩西漳平奇和洞,福建先民把取自腳下大地的土壤,經過水的凝聚、手的捏造和火的燒煉,制作成一件件陶器,完成了一次從無到有的偉大嘗試。 福建萬壽巖遺址,被譽為“南方周口店”。 圖源: 三明清風 4000多年前,閩北浦城貓耳山,被稱為“中國龍窯鼻祖”的窯爐燒制出的黑衣陶以其過硬品質和美觀外表,成為先民們的“流行爆款”。 3000多年前, 閩南永春苦寨坑,龍窯的爐火熊熊燃燒,出窯的原始瓷器成為當時統治階層用以炫耀的奢侈品。 1000多年前,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建陽水吉建窯和“中國白”德化窯揚帆海上絲綢之路的伏筆,更是在福建的上古時代就已埋下……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建盞。 圖源: 建盞君 今天,當我們沿著歷史長河向上溯源,在歲月的岸邊與考古發現的福建史前陶瓷相遇,那欣喜映入眼簾的陶瓷光澤,正是閩人智慧的閃爍。 由陶到瓷 小小印紋藏著多少故事 當代文藝理論家朱狄在論及早期藝術時指出: “藝術是具有多種特質的、單純化了的客體,雖然早期藝術品和工具一樣由物質材料構成,但卻與工具不同。 早期藝術的物質材料的特質已被融化到形象之中。 ” 漳平奇和洞遺址出土的魚形配飾等裝飾藝術品,浮動美的萌芽,是目前福建發現的最早的藝術品。 (資料圖片) 漳平奇和洞出土的陶器燒制于10000年至7000年前,包括了罐、釜、盆、缽等。 早期陶器質地以夾砂陶為主,多灰色,后期陶器紋飾種類增多,繩紋與刻劃的方格紋、網格紋成為主流。 陶,在作為生產生活工具的同時,也漸漸被先民賦予 藝術屬性。 捧起一抔泥土,先做成一個圓形的陶餅,然后在略凸的背面捏出人面形圖案——靠上部略凹的兩眼、靠下部有略凹陷的嘴、中間是微凸的鼻梁、左右兩側稍微突出的部分表示雙耳,捏好后再進行燒制。 這件在奇和洞發現的陶制人面形藝術品,距今9000年到7000年。 《說文解字》中這樣記載:“文,錯畫也,象交文。 今作紋。 ” 不單是奇和洞出土的陶器,斷發文身的福建先民,早早就把對“紋飾”的審美偏好融入到了陶器的制作中, “印紋陶” 成為福建史前陶器的一個重要特點。 距離奇和洞約150公里的明溪縣城關鄉南山遺址(距今6000年至4300年),文化遺存豐富,共分為五個文化期。 從第二期遺存開始,就出現了曲折紋、漩渦紋等印紋紋樣的陶器; 到第三至四期,陶器的印紋種類逐漸豐富,包括回形加點紋、柵籬紋、方格紋、葉脈紋、席紋等。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展廳內還原先民制作陶器的過程。 圖源: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 位于閩江下游的曇石山遺址 ,同樣發現了大量的印紋陶——陶器表面拍印有曲折紋、繩紋、方格紋、葉脈紋、波浪紋等。 這些幾何形的紋飾,究竟來源于閩族先人對于蛇的圖騰崇拜,因而對蛇紋進行模仿? 還是緣水而居的閩人對日日可見的水波紋路的描??? 今人已無從得知。 但我們卻可以從考古發現中,清晰地觸摸上古時期閩人制陶工藝沿革的脈絡——在早期印紋軟陶的燒制之后, 距今4300年左右,曇石山人燒制出了印紋硬陶。 所謂印紋硬陶,是新石器時代集中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一種表面為幾何形紋飾圖案的陶器。 浦城縣管九土墩墓群出土的西周時期印紋硬陶,代表了福建陶器發展的一個高峰。 圖源: 東南網 望之紋樣繁多工整,叩之發出金石之聲。 在浦城貓耳山、武夷山葫蘆山等地出土的商代左右的黑衣陶,表面有著一層類似釉的黑色物質,光澤引人注目,已經是一種印紋硬陶向原始瓷器過渡的形態。 在從陶到瓷的發展過程中,福建有著印紋陶、印紋硬陶這一個十分完整的過渡環節,構成了福建陶瓷起源、發展獨特的文化序列。 龍窯之祖 最早的“china”在這里誕生 “生在選土、長在成型、死活看燒成”,這句行話形象道出了燒制陶瓷時窯爐的關鍵作用。 龍窯, 由于狀若一條俯首而下的巨龍而得名,具有窯床長、裝燒面積大、產量高、火焰流通均勻、冷卻快的優點。 龍窯的建造,在歷史上讓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燒造變成了現實。 福建是否有龍窯? 如果有,在何處? 貓耳山窯址群遺址 圖源: 浦城縣博物館 2004年一次配合高速建設需要開展的考古調查,讓位于浦城縣仙陽鎮貓耳山窯址群的“中國龍窯之祖”重見天日。 9座各種類型的窯爐相繼出土,特別是其中還有由火膛、火道、窯室和煙囪組成的長條形窯爐——結構完整,已具備龍窯的要素。 伴隨著陶窯建造技術的提高,先民們逐漸找到了燒制原始瓷器的辦法。 所謂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以瓷土作胎表面施高鈣釉,經高溫燒成。 今人觀之,是“原始”,但在當時,可謂最先進的 “高科技” 。 龍窯瓷源隧道及貓耳山窯址群出土的陶器。 圖源: 央廣網、浦城縣博物館 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先民們是如何建窯、作胎、燒制原始瓷器,只能在考古發掘的歷史遺存中去追尋先民智慧演進的軌跡。 如果沒有考古發掘, 苦寨坑 只是一處位于永春縣介福鄉的不起眼小山坡,坐落于偏僻山間小盆地邊緣。 201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福建博物院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對苦寨坑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50平方米,共出土了9條保存較好的龍窯遺跡和大量原始瓷器。 經碳14年代測定,窯址距今3800年到3400年,相當于中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 將中國燒制原始瓷器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 這是我國目前 已知最早的燒制原始瓷器的窯址。 上圖為永春苦寨坑遺址,下圖為夏商原始青瓷。圖源:泉州晚報 聰明的福建先人巧妙憑借自然山坡來建造拱形頂,從而與地面形成傾斜的角度,火焰由下部的窯頭平行流動至上部的窯尾,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快速升溫,燒制出了胎體較薄、高溫下黏度較小的原始瓷器。 當今天的我們去尋訪苦寨坑龍窯的前世今生,從原始瓷窯址往山坡下走不遠,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一處龍窯——東月窯。 山上山下,窯火生生不息, 短短一段下山路,蹚過三四千年的時間河流。 有“中國白”之稱的德化白瓷。圖源: 新福建 蘊藉閩人智慧的陶瓷燒制技術世代傳承,陶瓷產業到今天也還是永春及其相鄰德化縣的支柱產業。 千載光陰,在陶瓷燒成的一瞬間凝固成了永恒。 苦寨坑遺址的發現發掘,讓今人得以一窺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探“CHINA”最早如何燒制“china”。 原始瓷器 于“最早的中國”邂逅閩人智慧 原始瓷器一誕生,就憑借青綠如玉的釉色、堅硬細膩的胎質,贏得當時中原地區上層人士的青睞,成為統治階層炫耀的奢侈品。 在被譽為“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夏都遺址,考古工作者驚奇地發現除了大量青銅器之外,還有許多精美的原始瓷器。 這些原始瓷器多發現于宮殿和高等級貴族墓葬中,且在陶瓷器物的總數中所占比例極低,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二里頭夏都遺址及出土的原始瓷碎片。 圖源: 洛陽市文物局 考古發現,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原始瓷器化學成分具有南方瓷石高硅低鋁的特征; 原始瓷器的發現地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長江以北地區發現相對較少,而且長江以北地區沒有發現燒造原始瓷器的窯址。 不僅如此,在陜西西安一帶出土的許多西周時期大墓中的原始瓷器,和福建武夷山竹林坑窯址西周時期生產的原始瓷器也十分相像。 二里頭遺址的原始瓷器具體來自南方何處? 福建與二里頭遺址,一南一北,相距遙遙,原始瓷器如何運輸? 在青銅時代,不同地域文化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曾發生過怎樣的互動交匯? 答案,隱藏在閩山閩水的地圖里。 福建省主要山脈分布圖 圖源: 新華社 福建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稱,武夷山-玳瑁山橫亙西北,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縱貫閩中; 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等河網自成體系,蜿蜒流轉于群山之間,匯入大海。 與此同時,位于福建北大門的南平浦城縣自古就是閩浙贛三省襟喉—— 仙霞古道 的必經之地,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作為福建與江浙、中原聯系的主要通道,發源于北部武夷山脈和仙霞嶺支脈處的南浦溪穿城而過,匯入閩江上游。 正是基于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學者提出了 一條夏商時期福建瓷器北運的路線: 仙霞古道 圖源: 文旅江山 先經過閩北的仙霞古道,進入贛江支流信江的上游地區,后沿信江向西順流而下至鄱陽湖入長江,再沿江向西北行,到達夏商時期江漢平原重要的核心聚落盤龍城,然后以盤龍城為中轉站,再北上運送至鄭洛地區,到達二里頭夏都。 這是一次青銅器與原始瓷器的相遇,更是一次青銅時代北方文明與南方文明的交匯。 于“最早的中國”,我們與福建領先同時代的陶瓷文化驚艷邂逅。 自遠古時代薪火相傳至今,陶瓷工藝已經成為一個文明閃亮的符號—— 瓷·China·中國。 |